植物志怎么做(植物志怎么写)
火力乾燥法
(1)步骤
第一天以普通法压平,至第二天修整后,每一份植物夹於四折之就报纸中,以20-30枚合成一束。放入45-50℃乾燥箱中通电之灯泡上,2-5天可完成乾燥。
(2)火力乾燥法之优缺点
a.优点
(a)乾燥迅速(b)有消毒之效(c)可将多肉多浆植物志成良好标本(d)适用於高温多湿之台湾地区(e)本法所制成标本在邮寄途中不易腐烂(f)不必换吸水纸。
b.缺点
(a)标本变黑色(b)标本之绒毛及腊粉易脱落(c)叶部皱缩易脆裂(d)常有恶臭。
青绿色保存法
a.加热法
将醋酸铜30g,醋酸300㏄及水300㏄之配合液加热至沸点,使醋酸铜溶解达饱和状态,将标本投入煮5-15分钟,其色由原色变为淡黄,俟变为原色即得,在将标本取出用清水乾净,及置於50%酒精中浸5-10小时,取出浸入保存液中厨藏。保存液之配方如下:蚁酸2㏄,醋酸5㏄,蒸馏水100㏄。
b.冷浸法
将标本浸入饱和硫酸铜溶液24小时后,再取出标本浸入下列保存液:福马林2㏄,醋酸2㏄,蒸馏水100㏄。
叶脉书签 / 标本
材料及化学药品:
叶脉较粗的树叶[例如:白兰树]
碳酸钠 Sodium Carbonate
氢氧化钠 Sodium Hydroxide
双氧水 Hydrogen Peroxide (1%)
染料 Methylene Blue, Eosin, Bromocresol Green, Cresol Red
画笔
方法:
制造碱性溶液:
将30克的碳酸钠及45克的氢氧化钠慢慢放进一公升水内溶解,用玻璃棒小心搅拌直至完全溶解。
制造叶脉叶签:
将树叶清洗后,放进碱性溶液内加热至摄氏80度,大约十至十五分钟后,将树叶取出并用清水冲洗。
用画笔轻轻地擦去叶肉,请勿过份用力以免损坏叶脉。
如有需要重复步骤1及2,直至所有叶肉被擦去。
将叶脉放进双氧水中漂白,约十五分钟后,将树叶取出并用清水冲洗。
将叶脉放进喜欢的染料中,取出后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染料,然后风乾。
注意:
氢氧化钠溶解时会放出大量热力,请勿同时溶解大量氢氧化钠,否则大量热力会令溶液沸腾,而做成危险。
如接触到强碱性溶液,请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请勿用酸性溶液作中和,因为中和作用会放出大量热力,对身体做成更大的伤害。
在加热氢氧化钠溶液时会产生刺激性气体,因此应该保持实验室空气流通或在烟柜内进行。
怎样做植物志?——必须的内容和步骤(越详细越好)
植物资源是国家的重要财富,国家要发展经济,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植物资源,必须弄清植物的种类和组成,这就需要编研、出版国家或地区的植物志。
中国地域辽阔,山川纵横,地跨热带、亚热带至寒温带,植物种类异常丰富。作为我国植物的户口册和信息库,功载千秋的科学巨著――《中国植物志》是掌握和利用国家植物资源的重要依据和发展有关学科的必须基础,它包括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记载了植物的科学名称、形态特征、生态环境、地理分布、经济用途和物候期等。
我国科学家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准备编写《中国植物志》,最早始于北京大学的钟观光,他到全国各省区采集了十几万号标本。继后,秦仁昌、王启无、蔡希陶、俞德俊以及其他老一辈植物学家也采集了大量的标本。其中,秦仁昌在欧洲拍摄的近二万张中国植物标本照片,对编写该书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34年,胡先驌(Hu Xian Xiao)首先提出编写《中国植物志》,他是第一位取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的中国植物学家。但当时由于资金、标本、文献等方面的许多困难,这一愿望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实现。
1959年 10月我国正式成立《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由钱崇澍(Qian Chong Shu)、陈焕镛任主编,秦仁昌任秘书长,当年就出版了包括蕨类植物的首卷《中国植物志》。以后历任主编是林鎔,俞德浚和吴征镒。 为深入开展《中国植物志》的编研,由中国科学院主持,联合有关部委和大专院校,先后组织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华南植物研究所、四川大学等单位上千位科技人员进行了规模宏大的全国性野外调查考察和标本采集, 到2000年全国各标本馆的植物标本达1700万份之多,为编写该书打下了极为扎实的基础。
《中国植物志》自1959-1963出版了三卷册以后, 停顿了10年,直到1973年才逐步恢复编研,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技部给予专项经费的支持,达446万元。统计表明,一半的书籍在1991至2004年出版。因此,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政策,要完成《中国植物志》是不可能的。
《中国植物志》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种类最丰富的一部巨著。全书80卷126册,5000多万字,记载了我国3万多种植物,共301科3408属31142种。该书基于全国80余家科研教学单位的312位作者和164位绘图人员80年的工作积累、45年艰辛编撰才得以最终完成。这一协作的规模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该书的另一个特点是,编研工作基于大规模野外考察和标本采集,基于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包含了许多新信息、新内容,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这在国际上是空前的。 该书的作者们,还参加了植物科属的分类、系统、进化等有关研究,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论著,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和中科院或省部委奖多项。这些成果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植物志》的学术水平。
《中国植物志》的全部正式出版,不仅摸清了我国的植物资源,还可以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例如在商贸、检疫、公安和国防等方面,给国际贸易纠纷和侦探破案等提供有力的帮助。植物分布对地层鉴别、环境变迁和寻找矿藏提供重要信息。此外,在宣传和普及植物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等方面也发挥巨大作用。
《中国植物志》的出版为全世界植物学家所瞩目,自1989年开始中国科学院与美国密苏里植物园合作编写英文版《中国植物志》。这是《中国植物志》走向国际的里程碑,也反映了世界对《中国植物志》的关注与重视。 《中国植物志》的全部完成,实现了我国四代植物学家的夙愿,为合理开发利用植物资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对陆地生态系统研究将起到重大促进作用,对国家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将做出重大贡献并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标志着我国植物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有个网址很好:
关于植物志的制作蔷薇:
学 名:Rosa spp
别 名:多花蔷、野蔷薇
科属:蔷薇科 蔷薇属
蔷薇又名多花蔷薇,野蔷薇,为落叶攀缘性灌木。多花簇生组成圆锥状聚伞花序,单瓣或重瓣,有白、粉、深红等色,每年开花一次,花期5~6月。常见栽培的主要变种有粉团蔷薇,花型较大,单瓣,粉红或玫瑰红色,多花簇生呈伞房状;荷花蔷薇,花重瓣,粉色至桃红色,多数簇生;七姊妹,花重瓣,深粉红色,常7~10朵簇生在一起,具芳香;白玉堂,花白色,重瓣,常7~10朵簇生。蔷薇初夏开花,花繁叶茂,芳香清幽,是庭院垂直绿化的好材料。
蔷薇喜阳光,不耐阴,耐寒力强,在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都能露地越冬。对土壤要求不严,耐干旱,耐瘠薄,但栽植在土层深厚、肥沃湿润而又排水通畅的土壤中则生长更好。新株定植时要施入腐熟有机肥。霜植后头一二年可于每年深秋开沟施一次基肥,以利生长和开花。
栽培蔷薇与培养月季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它比月季管理粗放。从早春萌芽开始至开花期间可根据天气情况酌情浇水3~4次,保持土壤湿润。如果此时受旱会使开花数量大大减少,夏季干旱时需再浇水2~3次。雨季要注意及时排水防涝。因蔷薇怕水涝,水涝容易烂根。秋季再酌情浇2~3次水。
全年浇水都要注意勿使植株根部积水。孕蕾期施1~2次稀薄饼肥水,则花色好,花期持久。一般成株于每年春季萌动前进行一次修剪。修剪量要适中,一般可将主枝(主蔓)保留在1.5m以内的长度,其余部分剪除。每个侧枝保留基部3~5个芽便可。同时,将枯枝、细弱枝及病虫枝疏除并将过老过密的枝条剪掉,促使萌发新枝,不断更新老株,则可年年开花繁盛。
丁香
科别 木犀科
学名:Syringa oblata
别名 百结、情客
形态特征 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顶生或侧生圆锥花序,花序长 8厘米~20厘米或更长;花小芳香,白色、紫色、紫红色或蓝色。丁香在中国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中国的名贵花卉。春季盛开时硕大而艳丽的花序布满全株,芳香四溢,观赏效果甚佳。现已成为庭园中著名的花木。全属约30种,中国产24种,分布以秦岭为中心,北到黑龙江,南到云南和西藏均有。现广泛栽培于世界各温带地区,有栽培品种1000个以上。
繁栽要点 用播种、扦插、嫁接、压条和分株法繁殖。落叶后萌动前裸根移植,选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向阳处种植。移栽3年~4年生的大苗,需强修剪,通常离地面30厘米处截干。每年注意灌水、施肥和修剪,春季可开出繁茂的花。
丁香花:友情
五六月间,在浓郁繁茂的绿叶中,丁香花开得十分热闹。丁香花虽细小,但一团团,一簇簇,十分可人,而且清香扑鼻,别具一格。丁香花以白色和淡紫色的居多。在欧美:
紫色丁香花:初恋
白色丁香花:青春无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