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的养殖方法以及生存条件
白芨,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球根植物,高度有18到60厘米高。主要在我们国家的北部比较多。它的开花的时间是在春天,但是这个开花时间也要根据各个地方的气温不一样来定的,有的时候冬天和夏天刚开始的时候都有可能开花。
它有着非常高的药用价值和园林中观赏的价值,开的花的颜色有紫红色的、白色、蓝色、黄色和粉色,那它都有很么繁殖方法呢,一起来看看。
生长特性:白芨喜温暖、阴凉和较阴湿的环境,不耐寒,要求肥沃、疏松而排水良好的沙质壤上或腐殖质壤土,栽培在阴坡或较阴湿的地块。
白芨的养殖方法
土壤:盆栽白芨,可以选择湿润一些的土壤,透气性要好,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上盆的时候,可以先在盆底填一些碎瓦片,再加入腐叶土或者园土掺一些河沙,要施一点基肥。
光照和温度:白芨喜欢温暖的生长环境,可以耐寒,能耐阴但是忌强光照射。养殖白芨,适宜的生长温度应该保持在20℃左右,夏季高温容易叶黄,冬季的越冬温度最好是在5℃-10℃。白芨喜欢半阴的生长环境,在高温的夏季,光照强烈,需要注意遮光,放在半阴的地方养护。
浇水和施肥:白芨喜欢湿润的生活环境,并且比较喜肥,生长期间水肥要充足。土壤要保持湿润,空气湿度也要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生长季节要勤浇水,在干旱的时候要及时补充水分。
不过因为白芨不耐涝,所以需要在多雨的时候,及时排水。肥料要充足,在生长期间,需要每半个月施一次稀薄的肥水,8、9月份里要施一些稍浓一些的液肥。
白芨的养殖注意事项
繁殖方法:白芨繁殖通常是以块茎繁殖的方式进行,将白芨挖出,用小刀割成几块,每块带1——2个小芽。也可以用种子繁殖,不过播种比较困难,采用块茎繁殖比较多。
病虫害:白芨的病虫害较少,病害有烂根病,多是由于积水引起的,要注意排水。害虫主要是地老虎,金针虫,可以人工捕杀或者诱杀,必要时可以喷洒农药。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选择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和腐殖质壤土,温暖、稍阴湿环境,不耐寒。排水良好的山地栽种时,宜选阴坡生荒地栽植。把土翻耕20厘米以上,施厩肥和堆肥,每亩施农家肥1000千克,没有农家肥可撒施三元复合肥50公斤。再翻地使土和肥料拌均匀。栽植前浅耕一次,把土整细、耙平、作宽130~150厘米的高畦。
繁殖方法:白芨用种子播种较难,分块茎繁殖较易。9~11月初将白芨挖出,选大小中等,芽眼多,无病的块茎,每块带1~2个芽,沾草木灰后栽种。开沟沟距20~25厘米,深5~6厘米,按株距10~12厘米放块茎一个,芽向上,填上,压实,浇水,覆草,经常保持潮湿,3~4月出苗。亩用种苗100公斤。
分株的方法:在春天到来的时候,选择在新叶子萌发前或者秋冬时候地面上部的已经枯萎后,把它的老根挖起来,把它分隔假的鳞茎进行分株,一般每株可以分个4株左右吧,但是它必须要带一点顶芽,这样才能够更容易的存活。
一般传统的栽培都试选择分株的方式进行繁殖,但是这种方法就是繁殖的时间太长了,而且效率也不高,因为它需要消耗的种子的量也比较的多,所以用这种方法繁殖的话就会很难满足大量的栽培的需要。
播种的方法:当然白芨还可以采用播种子的方法进行繁殖,但是白芨的种子是那种比较细小而且还没有胚乳,所以一般在自然的条件下是很不容易发芽和生长起来的,生出来小苗的栽培比较的难。
但是我们国家对这种现象也是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然后通过一些实验播种和试管的成苗方法,发现可以提高播种成活的几率。然后可以通过组织的培养技术就能够快速的繁殖起来,在不同的培养基上面进行无菌的播种繁殖。
在种子发芽的时候就可以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对它进行无性的繁殖,然后这种方法就能够让白芨的小苗比较有规模的生产,还能够快速的繁殖起来,采用这种技术比分株的方法成活的量也很多。
满足了生产上面的需要,还能够节省很多的时间,所以现在一般的人工繁殖如果量比较的大的时候就会选择这种方法,而且成本也不是非常的多,成活的几率也比较的大。
白芨生存条件的独特性
1、生存环境要求的独特性:白芨大多野生于山野川谷的向阳山坡、疏林中、草丛中,喜欢阴凉的湿度较大的环境,土壤肥沃疏松而又排水良好的夹沙土。所以,要求生存环境独特的白芨的资源是有限的,目前,野生资源的产地仅剩下云、贵、川、湘等极其有限的少数地域的偏远山野。
2、无性繁殖的独特性:白芨为多年生草本,植株矮小(未经人工选育的野生种质资源),紫花白芨高30厘米左右,四川峨眉白花大白芨高33厘米以上。白芨叶3~6片,长披针形,中部稍宽,先端尖。白芨3月萌发,花期4~5月,果期8~10月。12月倒苗。白芨虽然结果,但是,却不能依靠种子繁衍。
成熟的白芨种子呈橄榄型,黄色粉沫状,非常细小,种皮为单层细胞组成,侧壁加厚,细胞器及原生质均已消失,是一层半透明的死细胞,胚椭圆型,未分化,为原胚阶段,胚柄退化,无胚乳。
在自然状态下,极少萌发成苗。人工繁育的研究工作进展十分缓慢,这是白芨野生改家种研究的一个关键课题。这种生长环节的奥秘性超越了绝大多数生产者的认识水平,由此可知,目前白芨家种只能以假鳞茎为种苗。
并且只有当年生,具有老杆和嫩芽的假鳞茎才能发展成新植株。白芨发展家种,必须要面临种子秧苗稀缺的困境。再者这种传统的分株繁殖方式,不可避免地产量低下,抗病虫害能力差,一代一代退化。由于种苗紧缺,大规模产业化种植就目前来说还遥不可及。
3、种群分布的独特:白芨在大自然界是呈现零星分布状态,至今没有发现像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芍药那样密密麻麻挤在一起连片生长的,野生白芨的这群落分布小而少,这是它的天性。
发展家种,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和技术,所以造成亩产量低,率先野生改家种的贵州,江西等地亩产仅几十公斤、生产成本极高,不可能调动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
4、生长周期的独特:白芨生长周期长,种植两年生的假鳞茎只能长2个新的假鳞茎,第三年增长4个,第四年再增长8个,是典型的1+1=2繁殖方式。即使家种成功,从种到收要至少历时四年。在自然界,超过四年的白芨假鳞茎,不但不增长,反而会因假鳞茎过于拥挤而腐烂。
5、加工过程的独特性:白芨采挖后加工工艺比较复杂,因为白芨富含胶性物质,采挖后抖去泥土,剪去根须在水里浸泡1小时左右,踩去粗皮,再放到沸水锅中煮6~10分钟,不断搅动,直到无白心取出,晒干。
而自然晒干须月余。在晒干或烘干过程中,要反复放入竹筐或槽笼里,来回撞击,擦去粗皮和须根,使成光滑洁白的半透明体。在烘干的过程中,稍有不慎,便将白芨烤糊,不能作为商品。
综上所述,白芨资源越来越稀缺,在实验室中对白芨的有性和无性繁殖的技术刚刚破解,而大田产业化种植还没有起步,即使已经掌握了完整的生产技术,但也要面临白芨生长周期长达四、五年之久的困境。
采收加工
白芨种植2~3年后,9~10月份地上茎枯萎时,把挖块茎去掉泥土,进行加工。将块茎单个摘下,选留新秆的块茎作种用,剪掉茎秆,在清水中浸泡1小时后,洗净泥土,放沸水中煮5~10分钟,取出炕至全干。
去净粗皮及须根,筛去杂质。一般亩采收鲜品800~1000公斤,可加工200~300公斤。以个大、饱满、色白、半透明、质坚实者为佳。白芨块茎含有淀粉、葡萄糖、挥发油,根含有白芨甘露聚糖。
下一篇:天秤座的生辰花:海芋花